糧食自給率低迷不振

每年9月30日下午4點,農委會發表前一年的「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2.7%,比2011年減少了1.2%。對比總統馬英九2011年於「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宣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又倒退了一步。
從資料顯示,雖然稻米自給率達106.9%,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7.1%,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影響,傳統米食的台灣社會轉向包括麵包、麵條的飲食方式,小麥的需求逐年增加,直到2012年,國人熱量供應比重仍出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10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0.7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小麥需求仍在增加,而稻米仍擠爆穀倉。
另一方面,台灣直接食用大豆以及相關豆製品的程度遠高過歐美,卻向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生產進口基因改造大豆,這些國家豆製品大多用於餵養經濟動物、生產奶肉類,並非用於直接食用,食用基改作物風險的衝擊小於直接使用的台灣人民。至今,台灣每年有8000多公頃毛豆用於外銷,卻無力生產食用大豆,呈現極度荒謬的畫面。

休耕地活化

相較於仰賴進口糧食,台灣目前休耕地高達數十萬公頃。台灣因加入WTO而實施休耕制度,27年來,每年約20萬公頃的土地不生產,並使用100億左右的補貼經費,既無就業機會也無糧食生產。大批農地閒置不生產,政府每年還要撥大筆經費補助休耕的農民,休耕農地不但不生產,還增加財政負擔,十分矛盾。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農委會農糧署「活化休耕農地計畫」,以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5萬公頃農地為優先活化對象,未來休耕補助一年只提供一期作,另一期作若種植符合獎勵作物,如黃豆、小麥、玉米等替代進口雜糧,還有補助金可領取。但是對於種出來的作物,卻只鼓勵飼料公司收購,相關的產業鏈仍未見建樹。
喜願行總監施明煌表示,國際糧價每升高1%,對有錢的國家只是多付一些錢買糧食,對於窮國卻是有更多人處於飢餓,甚至餓死。台灣應以宏觀的角度看待糧食安全問題,善盡糧食生產的責任。

吃的難題

很難想像,糧食天秤的一端浪費成河,另一端卻有近8.4億人長期處於挨餓與營養不足中。據《糧食及農業狀況》估計,20億人營養不良,14億人超重,其中5億人肥胖;全球5歲以下兒童中有26%發育遲緩。婦女以及嬰幼兒營養不良,導致千百萬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受損,而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如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則影響更多的人,更造成醫療體系的負擔。營養不良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令人無法接受。
2013年糧食日,聯合國農糧組織建議各國,展開一連串農業與糧食系統政策改革,從農業生種植、生產、加工、運輸、包裝標示以及銷售糧食的方式,使食物更加經濟實惠、多樣化並富有營養。

飲食難安

反觀台灣,這幾年來,陸續發生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等食品安全問題,更早之前還有美國牛肉所隱含狂牛症危機、禽流感、米粉原來不是米做的,一直到最近胖達人號稱天然無添加麵包,卻驗出使用多項食品添加物,種種事件讓人人自危,看標示也看不出端倪,買個日常飲食都有心理負擔,這個社會要不瘋狂也很難。
另外,由廣告主導了國人飲食傾向,也增加了健康疑慮。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10月調查指出,全台兒童接觸的廣告中有超過1/3是垃圾食物廣告,用餐和卡通節目時段,每6.6分鐘出現一則垃圾食物廣告,廣告出現頻率過高,兒童容易被引發慾望,吃下過多垃圾食物;包括美、英、法、韓、加等十幾個國家,皆已制定管制垃圾食物廣告的方法,台灣至今是連定義都缺乏,使得垃圾食物廣告滿天飛。
一些類似腎臟病、洗腎的疾病年齡有下降的傾向,健保支出也隨之增加。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為9,103億元,比前一年增加2.6%,然而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加為1.0%。
衛生署公布體檢報告(2012年11月)台灣民眾吃多吃好運動少,成為亞州肥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成年男性肥胖比例高達1/2,成年女性1/3,兒童比例1/4;肥胖比例,台灣是南韓的12倍、日本的8倍。
食品企業為了謀取利益,用盡手段從消費者口袋擠出錢來,原是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不過政府有法可管卻管理鬆散,未盡到把關的責任,這些因素都不利於消費者,消費者自覺更顯重要。

吃出好國力

如何吃得剛好又健康,讓農業永續、土地環境得到保護,甚至避免因食物取得太容易讓人忽略背後的意義──一顆蛋平均3-5元卻來自終身沒接觸過土地的蛋雞,得以兼顧動物關懷,是需要透過學習與教育。
怎麼吃很重要,民間團體建議,多吃當地、當季的食物;購買產品前看標示的成份、有效期限、保存方式、以及營養成分。,避開看不懂、讀不出來、不了解其用途的食品成份,盡量因為那很可能是化學合成的;寧願多付一點錢買健康的食材,然後少吃一點等。
已有立委倡議效法日本食育教育制定「飲食教育法」,民間則期許將食物生產與農業一併思考納入法案中,從基本法開始,逐步架構完整的食農教育,並透過社區營造網絡,向下紮根。期待透過國人正確的飲食態度,回應上帝的應許,讓糧食生產得以餵養人群,讓農民、健康、環境,甚至在我們這塊土地孕育的獨特文化都得到最好的照顧。

 文/ 小麻姑娘 on 2013 年 10 月 16 日 in 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