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李寶蓮 : 用友善耕作與土地和平共處


綠生活饅頭工坊支持健康作物和環保低碳運輸的理念 ,
也採用本土農民友善耕作法種植的喜願台灣小麥喔~


by on • 17:09:00 無迴響

距離以出書《女農討山誌》一「討」成名的阿寶,已經過了九年。當初歸隱山林、實踐護山理念的李寶蓮(阿寶),如今不只屬於梨山,而是走出梨山,告訴大家還有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以宜蘭大宅院的友善市集,倡導吃當季、吃在地、支持小農與友善耕作的理念。
阿寶的行動力始終如一,她的悲天憫人與人生智慧所散發出的領導魅力,自有一股拈花微笑的從容,令人嚮往她口中那個支持小農、友善耕種、健康飲食與自在生活的桃花源。

李寶蓮 :   用友善耕作與土地和平共處

 

有機不等於友善  

阿寶所堅持的公平正義,是她從山上走入平地的契機。
有機商店、超市的有機蔬果攻佔了愈來愈多的櫃位,我們的取捨真的只在那一枚「有機認證」的標貼嗎?阿寶一語道破其中的弔詭之處,政府推行的「有機認證」不見得符合「友善」原則,尤其在全球化 下的規模經濟,反而不利在地小農的經營,繁瑣的行政流程、高額的認證費用,對大農來說是九牛一毛,對小農而言卻是沈重負擔。
對此不公平,阿寶有一妙喻。 她說:「政府開的是高速公路,小農走的是鄉間小路,小路上只有行人和腳踏車,為什麼還要行人和腳踏車考駕照?」她所強調的有機,應該以「友善」為前提,符合節約能源、生態多樣性、土地永續健康循環的原則。
她認為,目前有機法規定沒經過認證,不能叫有機,這對小農有很大的衝擊,「友善耕作」是比有機認證更應該追尋的目標。有機認證的立意是好的,但這套要求不包含對能源、生態的維護成本,僅僅是60分合格,然而,當大眾習慣60分、政府也要求60分,農人要達到心中的一百分成本太高,在市場上顯得曲高和寡,並且入不敷出。然而,當石油能源耗盡、規模化的經營方式造成農產品輸送至世界各地的成本與汙染,尤其造成耕地的耗損,是無法修復
的,我們有責任給下一代一個會呼吸、健康的自然環境。
 

小農為土地發聲

都市人以為來農村消費是在救濟農村,殊不知,農村提供了都市匱乏的精神生活,都市人才是被救濟的一群。農村的角色,為環境的兩個極端架起橋樑,一邊是都市,一邊是荒野,農村處在中間,是一個廣大的折衝帶,所有的衝突、剝削也發生在此。
在都市中,誰知盤中飧從何而來?農夫通常是身體力行者,可以在豔陽下揮汗如雨、低頭 務農,卻不善於言詞,於是阿寶鼓勵這些小農走出來,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描述食物的故事;也集結白領歸農的這群人,因為懂得都市人的邏輯、自小接受都市價值觀的洗禮,應該擔任「翻譯」的角色,將農村的價值用都市人瞭解的語彙詮釋出來,拉近都市與鄉村之間觀念上的落差,希望因了解而創造和諧。
 

實踐「友善市集」

 
阿寶打從教育時期,就同樣熟悉主流價值觀,但對於都市一直沒有歸屬感。流浪了數年,做粗工、旅行,試探物質慾望的底線,只要沒有超出這個底線,她就知道自己沒有問題,絕對撐得過去,這是一份對生活的自信。
《女農討山誌》這本書,是阿寶用書寫及畫畫爬梳所詮釋的那段時光,因為畫畫,所以必須停下腳步、把景物看進心坎裡,所捕捉的就不僅是相機快門下的瞬間,而是內化成生命的軌跡。當書付梓,那段日子就已經告一段落,所以,當人們捧著書來問阿寶問題,她流轉的眼神透露著一絲不自在,沒有因為著作受到推崇而沾沾自喜,因為她已經跳脫了過去的框框、邁向另一段人生歷程。
阿寶恬淡自適、神情堅定。她所陳述的自由,令人動容:「自由,不是無拘無束,其實被捆綁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她也鼓勵年輕人不要太委曲求全,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只有真正去做,才會更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
從民國89年選擇獨善其身、歸隱山林的阿寶,到我們遇見民國101年,阿寶折返於梨山與宜蘭之間,在宜蘭社區大學講授「堆肥」、與「宜蘭友善小舖」的媽媽們一起推廣「大宅院農夫市集」,盼望「吃在地、吃當季、支持小農、友善耕作」的理念在宜蘭生根,再拓展到更遠的角落。

友善耕作,或是阿寶所致力推動的主軸,卻不是要打破、挑戰主流價值,而是另闢蹊徑、身體力行,指引一條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路。儘管是「小眾」的、「在地的」,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練習曲,為了與大自然共同譜出和諧的樂章、淡化都市與鄉村的界限,讓我們對大自然釋出善意,傳遞給後代子孫會呼吸、健健康康、源源不息的大地之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