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大豆復育元年目標20公頃,一半黃豆一半黑豆,分擔風險,已有十幾個農民跟著他撩下去,蔡一宏努力說服附近田區農友加入,一起度過轉型,也一起監督提醒。重要的是,大豆和小麥對環境適應力強,適合海風強勁的東石,蔡一宏希望,友善栽培的豆麥輪作,能夠走出東石新路,為後代子孫留下美好家園。
想到東石,第一個印象是肥美的鮮蚵,但在海岸之內,一股挾雜豆香和麥浪的台灣雜糧復興運動,正在默默開展。
嘉義東石十甲有機農場主人蔡一宏,三年前跟著喜願共和國施明煌步上台灣小麥復育之路,沒想到強勁的海風意外適合小麥生長,東石小麥面積,從一開始5公頃爆增到120公頃,今年蔡一宏再接再厲,號召農友用友善栽培復育休耕地,秋天時輪種大豆,養分再留給春天種小麥,省工又省肥,還能提升糧食自給率。預計今年面積達到20公頃,正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收購商。
施明煌八年前開始推動台灣小麥復興,希望提升台灣不到的0.1%的小麥自給率,蔡一宏三年前和他合作時,小麥面積只有五公頃,還經歷淹水重種的悲慘命運,為了不讓人看扁,他硬是咬牙撐下去,而且逢人就說服:「你要不要種小麥?」隨著政府取消休耕補助、轉作補貼,今年東石小麥面積一舉突破百公頃。
小麥開出亮眼成績單,蔡一宏又把腦筋動到每年要進口230萬噸的黃豆,號召農友今年用無農藥化肥的方式輪種豆麥。他說,大豆是非常好的固氮作物,可以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土壤能吸收的養分,種大豆等於種天然肥料,而且小麥不太吃肥份,兩個一起輪種剛剛好,他實驗兩年多來,除了偶爾因為種玉米需要補充肥份,豆麥輪種幾乎可自成一個循環了。
蔡一宏計劃,小麥三、四月收成後,正逢雨季,可以種比較不怕水的綠肥,8月開始種大豆,11月前收成,接著再輪回小麥,就算大豆初期遇到颱風或大雨,淹水重種的損失也沒那麼高。
但復育大豆、友善土地栽培,可不是浪漫的口號,為了讓農民無後顧之憂,蔡一宏和代耕業者談好,因應他們特殊的黃豆種植時間幫忙收割;甚至免費提供自家用下雜魚、雞作的菌種、有機肥;有農民不敢相信,再三確認:「所以我不用買藥嗎?」「對啦對啦,你只要拿罐子來我這邊就好了。」蔡一宏每次總被農友的問題逗得好氣又好笑。
千百呼籲比不上最現實的收益,友善栽種產量低、工序卻相對增加,因此蔡一宏打出比一般黃豆高兩、三倍的收購價,不管成果如何,收成全算他的;不過他坦言,還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收購商,也希望消費者能夠明白,非基改和本土農業的價值,值得每公斤多花十幾元。
但在「做不如說」的農村裡,以身作則可能比說十萬句話來得有用。剛開始蔡一宏種有機小麥,左鄰右舍還以為他在種雜草,沒想到過了一個月卻看到小麥一根根隨風搖曳,「你什麼時候又重種?」、「你噴了什麼藥?」,各種問題都出爐,後來才知道,小麥到了某個階段會快速成長,一下就超過雜草高度,「說沒有用,做給他們看就對了啦!」
蔡一宏說,不論小麥或大豆,都是非常省工省力的作物,適合高齡農村,農民只需要打通電話叫人整地,平常拿著鋤頭,看到比較長的草再鋤,就當做散步運動,「而且不要做到流汗」,兩期轉作補助,每分地至少有9千收入,又能活化農地,何樂而不為。
更重要的是,大豆和小麥對環境適應力強,適合海風強勁的東石,而且東石早期因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更應種植耐旱、需水性低的雜糧作物,蔡一宏希望,友善栽培的豆麥輪作,能夠走出東石新路,為後代子孫留下美好家園。
(對東石的黃、黑豆有興趣的大宗採購者,如欲聯繫蔡一宏農友,請撥電話:0910-754-023)
嘉義東石十甲有機農場主人蔡一宏,三年前跟著喜願共和國施明煌步上台灣小麥復育之路,沒想到強勁的海風意外適合小麥生長,東石小麥面積,從一開始5公頃爆增到120公頃,今年蔡一宏再接再厲,號召農友用友善栽培復育休耕地,秋天時輪種大豆,養分再留給春天種小麥,省工又省肥,還能提升糧食自給率。預計今年面積達到20公頃,正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收購商。
豆麥輪作, 肥料農藥攏總免
年節剛過,嘉義縣東石鄉的一期秧苗還未落下,但不同於許多地區因為休耕雜草叢生,走在這裡的田間小徑,夾道而來是超過一個人高的玉米、長到膝蓋的小麥,以及才剛播種還匍匐在地的大豆,近幾年休耕地活化後,東石鄉成為台灣雜糧復興的重鎮,小麥、大豆、花生、薏仁、芝麻、玉米等通通找得到,其中小麥面積更是全台數一數二,這得歸功農民蔡一宏和喜願共和國「總兼」施明煌。施明煌八年前開始推動台灣小麥復興,希望提升台灣不到的0.1%的小麥自給率,蔡一宏三年前和他合作時,小麥面積只有五公頃,還經歷淹水重種的悲慘命運,為了不讓人看扁,他硬是咬牙撐下去,而且逢人就說服:「你要不要種小麥?」隨著政府取消休耕補助、轉作補貼,今年東石小麥面積一舉突破百公頃。
小麥開出亮眼成績單,蔡一宏又把腦筋動到每年要進口230萬噸的黃豆,號召農友今年用無農藥化肥的方式輪種豆麥。他說,大豆是非常好的固氮作物,可以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土壤能吸收的養分,種大豆等於種天然肥料,而且小麥不太吃肥份,兩個一起輪種剛剛好,他實驗兩年多來,除了偶爾因為種玉米需要補充肥份,豆麥輪種幾乎可自成一個循環了。
蔡一宏計劃,小麥三、四月收成後,正逢雨季,可以種比較不怕水的綠肥,8月開始種大豆,11月前收成,接著再輪回小麥,就算大豆初期遇到颱風或大雨,淹水重種的損失也沒那麼高。
搶救糧食自給率,需要價格當誘因
復育大豆不只因為它優點多多,更是為了「顧健康」。台灣每年進口的230萬噸黃豆,近九成是基因改造,「在別的國家,基改黃豆是拿來做飼料的,業者說台灣拿來加工成食物的有選過,但它還是基改啊,只是比較高級選過的飼料豆。」而且蔡一宏擔憂,長期依賴外國進口,等於被掐著喉嚨,如果哪天氣候變遷減產,「到時候外國人會先賣給我們嗎?」但復育大豆、友善土地栽培,可不是浪漫的口號,為了讓農民無後顧之憂,蔡一宏和代耕業者談好,因應他們特殊的黃豆種植時間幫忙收割;甚至免費提供自家用下雜魚、雞作的菌種、有機肥;有農民不敢相信,再三確認:「所以我不用買藥嗎?」「對啦對啦,你只要拿罐子來我這邊就好了。」蔡一宏每次總被農友的問題逗得好氣又好笑。
千百呼籲比不上最現實的收益,友善栽種產量低、工序卻相對增加,因此蔡一宏打出比一般黃豆高兩、三倍的收購價,不管成果如何,收成全算他的;不過他坦言,還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收購商,也希望消費者能夠明白,非基改和本土農業的價值,值得每公斤多花十幾元。
地層下陷處種雜糧,為子孫留住美好家園
大豆復育元年目標20公頃,一半黃豆一半黑豆,分擔風險,已有十幾個農民跟著他撩下去,蔡一宏遇到農友總不忘提醒一句:「旁邊如果有休耕地可以撿起來做。」努力說服附近田區農友加入,一起度過轉型,也一起監督提醒。但在「做不如說」的農村裡,以身作則可能比說十萬句話來得有用。剛開始蔡一宏種有機小麥,左鄰右舍還以為他在種雜草,沒想到過了一個月卻看到小麥一根根隨風搖曳,「你什麼時候又重種?」、「你噴了什麼藥?」,各種問題都出爐,後來才知道,小麥到了某個階段會快速成長,一下就超過雜草高度,「說沒有用,做給他們看就對了啦!」
蔡一宏說,不論小麥或大豆,都是非常省工省力的作物,適合高齡農村,農民只需要打通電話叫人整地,平常拿著鋤頭,看到比較長的草再鋤,就當做散步運動,「而且不要做到流汗」,兩期轉作補助,每分地至少有9千收入,又能活化農地,何樂而不為。
更重要的是,大豆和小麥對環境適應力強,適合海風強勁的東石,而且東石早期因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更應種植耐旱、需水性低的雜糧作物,蔡一宏希望,友善栽培的豆麥輪作,能夠走出東石新路,為後代子孫留下美好家園。
(對東石的黃、黑豆有興趣的大宗採購者,如欲聯繫蔡一宏農友,請撥電話:0910-754-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