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德國怎麼衝綠能 -- 林育立


 
311福島核災震驚世人,同年的6月德國隨即宣佈提前廢核,還訂出2050年能源結構全面轉型為再生能源的時間表,令全球環保人士大為振奮。台灣日前才上演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核遊行,全台有20萬人上街吹響反核號角,政府的能源政策必須有新思維。早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德國就意識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由政策來帶動綠能產業,背後的思考和實踐的經驗,相當值得台灣參考。
提供誘因,鼓勵民間投資綠能
1991年,德國首度立法強制電業高價收購再生能源。綠黨上台後,更在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強迫電力業者以固定的價格,連續收購再生能源20年,用可靠的報酬率鼓勵民間投資。不論是想在家裡屋頂裝太陽能板的小家庭,或打算經營風場的中小企業,都有權要求「立即」而且「優先」將他們生產的電力併聯,既然賣電有利可圖,人人都想當老闆。從此,相關產業高度成長,目前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技術和市場規模都在世界執牛耳。
《再生能源法》剛上路時,再生能源佔總用電量的比重僅有6.4%,到了去年增加到23%,可見這套政策工具的成效,包括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內,引來60多國的仿效。
然而,新能源早期應用的規模都不大,成本又高,到底誰願意掏腰包?德國的做法並非政府出錢,而是由全民買單,電費內含再生能源附加費。由於社會對綠能發展有高度的共識,歷年民調顯示,多數民眾樂於付出比較高的電價,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註)
電價透明,民眾樂於選擇綠電
隨著歐盟開放電力市場的腳步,德國的電業在1998年走向自由化,從負責發電的電力公司到銷售的供電業(目前有超過1千家)都開放民營,由獨立機關聯邦網路署負責確保供電的穩定和市場的公平競爭。想省錢的消費者可以利用電費比價的網站,只要輸入每戶人口數、用電量、和理想中的電力來源組合等資訊,每個月的電費和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一目瞭然。
「綠電」指的是100%的再生能源,價格稍貴卻可買到心安,是近年最夯的產品,尤其年輕人特別以使用綠電為傲。「幫助德國廢核和減排,完成能源結構轉型」,是環保組織鼓勵民眾改用綠電常見的口號。車諾比核災的輻射陰影揮之不去,福島事故更進一步加深德國人對核電的恐懼,反核民意高漲,一度在民間掀起「投靠」綠電的熱潮。
分散發電,由基層帶動轉型
太陽能等綠電在地生產,積少成多的結果,便是間接打破電力集團的壟斷。推動綠能數十年來,電力生產逐漸從集中走向分散,環保意識高漲的人民,主動集資去尋找適合開發綠能的地點,多方合作與自給自足的發電模式,逐漸取代過去電力公司與民眾之間不對等的關係。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由民眾自發經營,投資暖氣、風力、沼氣等發電設備的能源供應合作社,目前數目已達6百家之多。
發電的權力,既然由電力集團下放到民間,地方政府就自然成為推動綠能的舵手,競相推出雄心勃勃的計畫,從基層帶動能源結構的轉型。目前全德國就有超過130個縣市和鄉鎮政府,佔總人口的1/4,以100%再生能源的自給自足為施政目標。南部工業大城慕尼黑市府所屬的能源公司SWM,更打算在2025年前投資3千多億台幣,打造全球第一個光靠自產的綠能、就能滿足所有電力需求的百萬人大城。
節能減碳,在日常生活實踐
台灣背包客到歐洲旅行,難免對德國從大城市到最偏遠的鄉村,都有準時和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感到羨慕。如有機會和德國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也都多少有被提醒要隨手關燈和關暖氣的經驗。德國版的能源結構轉型,不僅止於廢核或改用綠電這麼簡單,在日常生活「住」和「行」的實踐,如住宅的節能減排和公共交通系統的完美運作,也是能源政策重要的一環。
舉例來說,國有的KfW銀行,近10年已發放數千億台幣的貸款,協助既有和新建住宅節能減碳,「幾乎所有的建築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也就是所需的能源全部來自再生能源,是官方能源政策明定的長期目標。節能政策實踐多年的結果,就是經濟成長與用電量不一定成正比,與台灣官方的規劃不同,例如過去3年來德國經濟活力保持暢旺,全國的用電量卻下滑了3%。
綠能帶動產業轉型
德國比其它國家早一步投入綠能,把技術和研發能量留在國內,能源科技幾乎媲美汽車和機械業,成為製造業的金雞母,創造的就業機會有數十萬。福島核事故刺激德國提早廢核,官方對節能和綠能訂出嚴苛的政策目標,儘管沒有科學家相信以現有的技術就能辦的到,卻點燃全國上下和產學界菁英的熱情和想像。德國國內甚至有環保人士將能源結構轉型,視為蒸汽機和汽車發明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以年營收高達3兆元台幣的製造業集團西門子為例,雖然本身擁有製造核電廠的技術,卻在福島核災後宣佈退出經營半世紀的核能事業,「回應社會和政壇清楚的廢核立場」,轉而投入天然氣發電機、智慧型電網、離岸風力發電、都市節能方案等領域,就是綠能帶動產業轉型最真實的寫照。
循序漸進,訂出具體時間表
「福島核災顯示,就連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也無法完全掌握核電的風險,有這樣的認知,就必須擔起該負的責任」,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的3個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會公開承認沒有絕對的核安,斷然宣佈境內的8座核電廠全部除役,剩下的9座未來幾年逐次關閉,將非核家園的目標從2036年提前到2022年。她所領導的內閣,同一時間還公佈了能源政策的說帖和配套法案,目標是讓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轉型為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以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的工業大國。
官方的能源政策洋洋灑灑,增建儲電設施、建構智慧型電網、補貼離岸風力發電等都是重要的施政方針,政府先帶頭示範,未來採購的產品和服務,都必須符合最高的能源效率標準。在確保能源供應、減少碳排、和維持合理電價的三大前提之下,梅克爾政府大膽提出能源結構轉型的時間表,目標是再生能源佔用電量的比例,在2020年前要提高到35%,2030年前50%,到了2050年至少80%,碳排同時也要減少80%。她還要求各部會組織學者,每年檢討輸電網建設和能源效率等指標的執行進度,每3年從政策執行面提出完整報告,分析進度落後的原因和提出修正的建議。
總之,德國發展綠能不是光喊話,也不是什麼綠色奇蹟,而是數十年來一點一滴的實踐。對德國來說,能源結構轉型也可說是國家長期發展不得已的戰略選擇,畢竟對這麼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來說,不能眼睜睜看著石化燃料價格上漲而無作為,加碼本地自產的再生能源比重,才是提升能源自主性唯一的選項。
回顧1990年代,德國先從提供民間投資誘因做起開發再生能源,接著跨出電業自由化的一大步,鼓勵民眾親近綠能和提升能源效率,加上福島核災的刺激,才得以搬開核電的大石頭。由此看來,能源結構的改頭換面,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需要決策者的遠見和好幾個世代的努力。徒有廢核之想,沒有訂出具體的配套計畫,非核家園終究只是空談。
註:有台灣媒體報導,德國推動再生能源,導致電價狂漲和民怨高漲,顯然有待商榷。德國的民生電價去年每度台幣10 元,含再生能源附加費1.4元,僅佔電費的7分之1。儘管從今年年初開始,再生能源附加費漲到2元,政府因此打算修法減輕民眾負擔,然而多年來的民調顯示,只要再生能源附加費在一定的限度內,多數的民眾還是可以接受。
圖:接下來幾年是德國開發北海和波羅的海離岸風力的關鍵年,規劃中的有2千公里長的輸電纜線和128座風場。(照片:西門子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