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殖魚>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如再過度捕撈,未來海洋可能就再也不會看到生物。而選擇養殖魚也有技巧,要盡量選擇以植物性飼料圍住的魚類,譬如選擇台灣鯛(吳郭魚)、虱目魚等。避免選擇以野生魚為餌料或魚粉,如石斑、鮭魚及養殖蝦等。
2. 常見種>稀有種
另外在選擇上,可以選擇比較常見到的魚類,例如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等,體型小、生長速度快,野外數量尚豐富,因此建議食用;反觀鯨鯊,鸚哥魚及龍王鯛,因為體型大、成長慢,過度利用後資源不易恢復、且現在數量也不多,應避免食用。3. 銀白色魚種>有色彩的魚種、迴游種>定棲種、泥沙棲性物種>岩棲性物種
除了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外,鯖魚、白帶魚及飛魚等中小型魚類,目前數量比較多,且因為是棲息於中表水層的洄游魚類,捕撈方式較不會破壞海底環境,都是屬於建議可以食用。而像是體色鮮艷的鸚哥魚、紅石斑等,則因為數量較少、定棲性魚類資源恢復較不易,屬於避免食用種類。
4.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
由於「生物累積」現象,在食物網愈高層的大型掠食性魚類,如鮪、鯊、旗魚等體內所含的重金屬的含量就會比食物網低層的魚種要高出許多,當人類長期吃進肚子裡累積,就可能造成身體疾病。5. 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
又稱為「底食原則」,例如過濾海水的文蛤、牡蠣,或食藻類的鮑魚、九孔鮑等螺貝類,或以浮游動物、小魚為食物的生物,因食物來源豐富、這些種類的數量也相對較多;鯊魚、鮪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則因位於生態系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數量較少,許多種類已因過度捕撈大量減少,都應盡量避免選擇。6. 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避免選擇以毒魚、炸魚、流網、三層刺網、底拖網等方法撈捕的生物,應改而選擇如一支釣杆、傳統漁法「鏢」等類型,對環境干擾較少的漁法所捕撈的海鮮。除此之外 ,更將常見海鮮分為三等級,製作成簡易圖表,分別是「建議勿吃」「想清楚再吃」「及建議可吃」,並有網頁版及APP版,供民眾在選購海鮮時參閱。像是台灣人愛吃的烏賊、花枝、烏魚子在「避免食用」類中,都榜上有名。
建議可吃:
想清楚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