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走進森林的10個好處 助身心更提升!


走進森林的10個好處 助身心更提升!
Web only2016.04.22 作者:謝懿安整理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主題「Trees for the Earth」,呼籲大眾一起動手種樹。事實上,樹木不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放乾淨氧氣;走入森林,更有助於身心健康。
在國外,早已推展「森林益康(又稱森林療法)」。日本東京農業大學上原巖教授,認為這種療法能全方位運用森林環境,透過休閒和勞動、身心療癒和諮商,來增進健康。
台灣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教授兼心理諮商中心主任林一真在4月出版《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一書,揭開森林與人類自古至今的共生與連結。透過實證研究,讓森林對人類的益處能被更多人所看見。
林一真針對森林對人類生理與心理層面整理出10個好處:
1. 調節自律神經
不管是在森林中散步或是單純坐在森林裡, 甚至只是觀看森林的圖片,都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減緩壓力反應,其中包括降低血壓、脈搏、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皮膚導電度和肌電,並且提高α與θ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2. 平衡內分泌
森林活動可以改善內分泌,減少壓力荷爾蒙的作用,幫助身體放鬆,降低唾液和血液中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腎上腺皮質醇的含量。日本研究發現,進行森林散步或靜看風景,會比起在室內運動或待在都會中,更能使人降低唾液的腎上腺皮質醇。
3. 促進免疫和抗癌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平英樹教授等研究者發現,森林散步比起在室內踩腳踏車和做水中運動更有助於提升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和免疫球蛋白的活性,可以抵抗病毒和細菌的感染,也可以降低血糖。
4. 疼痛管理
親近或觀賞綠自然可以有效降低疼痛感,減少病人對止痛藥的需求,增進醫療效益。研究發現,如果能讓病人觀看有森林、花、海洋或瀑布的影片,再加上柔和的音樂,可以有效減少疼痛感和焦慮。
5. 活力和防跌
有些醫院報告指出,定期進行森林散步活動後,可以使高齡者和失智症患者的腿力增強,達到不錯的預防跌倒訓練效果;精神科患者的病情也有明顯的進步。
6. 運動體能
根據日本厚生省和東京大學醫學部的合作研究,參與者在森林裡進行定量的運動,參與者在森林運動時和運動之後,氧氣攝取量都比在城市中增加,反映代謝功能精進,呼吸系統得到活化。
7. 放鬆與正向情緒
在森林活動後的人,比起在都市環境中,更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到舒服和平靜,心情變好,更有活力,比較不會有生氣和敵意的情緒。相對地,在都市裡的人會感到比較焦慮、疲倦、憤怒及敵意、無助、恐懼和混亂。
8. 減少身心不適感
一般來說,從事森林活動後的人較少表示自己有身心不舒適的現象。馬偕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2000公尺高的太平山原始森林、及海拔500公尺的鳩之澤進行研究也得到一致的結果。森林活動之後,參與者比較少感受到頭痛、頭昏、腸胃不舒服、脖子肩膀硬、肌肉緊繃、心絞痛和專注力無法集中等壓力身心症狀,支持森林活動的益康作用。
9. 提升正向認知
親近森林可以幫助人對森林和人的看法更正向。上原巖在對有智能障礙的青年提供療育,和許多森林幼稚園的老師對兒童教育都有發現相同的效益。孩子在森林內進行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能幫助孩子改變認知,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由累積小小的成功體驗,對自己產生信賴感。在自然中的休閒可以刺激各種感官,促進大腦的平衡發展。
10. 提高專注力和癌症復健的生活效能
癌症護理專家卡連.辛普莉(Karlene Cimprich)教授發現,接受乳癌手術出院後的婦女,如果經常身處森林等自然環境做有復原力的活動,身心健康會恢復得比較快,日常生活的態度也比較積極。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撐不住氣候變遷 瑞士出現首批「動物難民」

                                               .....................綠生活饅頭小舖...........................
                                                       週二 AM11:00~PM9:00 (本週四不營業)

                                       ★銷售據點:板橋高鐵/捷運站B1, 環球百貨內248農學市集


作者:洪郁婷
水面上搖搖晃晃的一塊浮冰,上頭站滿等待救援的北極熊,耳邊彷彿有小小的呼救聲傳來。極地冰川消融、海水位上升,氣候變遷已經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首當其衝的島嶼國家和極地生物,生存危機已經迫在眼前。浮冰是生存的最後一線希望,隨著海流載浮載沉,哪裡才是難民的依歸?

斯德哥爾摩近郊湖畔,水面上漂浮著一塊浮冰,上頭載滿了等待救援的動物。圖片來源:黃瑞芳。
仔細一看,身穿醒目橘色救生衣的北極熊與企鵝們一同擠在小冰面上在湖裡載浮載沉,狼狽及無辜的模樣,道盡極地生物生存環境的悲劇與堪憂的未來,作品中的意象更凸顯出近年來全球最棘手的氣候變遷與難民議題。

台灣藝術家黃瑞芳雕塑作品:動物難民。圖片來源:黃瑞芳
台灣藝術家黃瑞芳獲邀參與4月6日瑞典環境永續會議,此次瑞典環境永續會議跳脫節能減碳泛論,更深入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對現代社會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提出更深入的探討。人口僅900萬的瑞典愈積極打造成為全球最綠的國家,近年積極致力於永續發展,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首位「零化石能源」的國家,近年來人均接受難民數量最多,有「難民天堂」之稱。
在斯德哥爾摩近郊的湖畔上,黃瑞芳創作出全球首批「動物難民」的作品:由三十多隻的北極熊與企鵝雕塑組成,儼然是氣候變遷底下的難民縮影。而去年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居民以海平面升高為由,向紐西蘭政府申請居留庇護遭拒,曾引發全球媒體聚焦。
黃瑞芳認為去年12月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看似全球各國面對處理氣候變遷爭議,但各國自主減排承諾能否達標──2020年減緩全球碳排放量,控制未來地球增溫不超過2℃──在全球經濟疲軟之際,還有更多不確定性。
回頭看看台灣,新政府能否在被排除於聯合國氣候變遷組織正式會員國外的逆境中,透過更宏觀的國際視野與創新測略,提升更綠的國際形象。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全世界第一間過期食品超市WeFood於丹麥正式開幕!

這不是愚人節的玩笑! 
                                                .....................綠生活饅頭小舖...........................
                                                       週二 AM11:00~PM9:00 (本週四不營業)
                                       ★銷售據點:板橋高鐵/捷運站B1, 環球百貨內248農學市集






                                                            ************
點圖放大
1 / 8
不久前,星巴克表示將與美國非營利組織「食物銀行」合作,每日會將過期但仍可食用的食物全數捐出,而此舉將連同全美的分店同步響應,希望能將食物分送給真正需要的民眾,減少食物的浪費。而在丹麥,更出現了全球第一間的過期食品超市,專門販賣那些過期、賣相不佳但仍可食用的食物,於2月底開幕的WeFood,希望能藉此減少丹麥境內至少70萬噸的食物浪費。

當我們對於所謂的「過期食物」都退避三舍時,其實這些食物都還是可以食用。店家們因為賣相不佳、賞味期限到期,而將這些食物丟棄時,不知不覺中,竟浪費了全球1/3的食物。由丹麥當地非營利組織Folkekirkens Nodhjaelp 所開設的WeFood,從募資開始,一步步地克服資金、食品安全、法律上的問題,讓這些過期食品擁有再度被食用的可能。

Wefood 的出現,其實源於歐洲倫敦類似的店舖,以幫助弱勢社群為主,這些店家都是期望能以愛護世界的角度替地球做更多事。剩食的問題,近年來備受重視,而WeFood 提醒人們更應該愛惜食物、好好珍惜食物的方式,便是以親民的價格來反饋。在WeFood 的食物,都低於市價約3-5成,民眾不僅可以獲得正常可食用的食物,亦可以好好看管自己的荷包。因關懷社會、關懷世界而生的WeFood,收益所得也將會捐出給丹麥當地低收入戶以及世界所需之處。


Text / Irene Hsu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金黃酥脆好好吃? 窺看《雞塊的秘密》



                                          .....................綠生活饅頭小舖...........................
                                                       週二、四AM11:00~PM9:00
                                       ★銷售據點:板橋高鐵/捷運站B1, 環球百貨內248農學市集 
                                                            ************

作者: 陳其農(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在金黃酥脆的麵衣外皮裡,包裹著鮮嫩多汁、Q彈有嚼勁的雞肉內餡,這就是我們想像中的雞塊。雞塊作為當代速食文化的代表食品之一,已經深植於我們日常生活裡。對於現代許多孩子而言,更是銘刻在他們童年記憶的幸福味道。
在《雞塊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cken Nuggets)一開始,鏡頭把我們帶到法國的歐比尼幼稚園,看著小朋友滿心歡喜地等待著一塊塊香噴噴的雞塊,放入他們的午餐餐盤中,並津津有味地大口品嚐。但是我們到底吃的是什麼?對於雞塊是如何製作出來?是由雞肉做成的嗎?組成的材料成分還有哪些?種種問題浮現出來。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會對餐盤上如此常見的這道佳餚如此不瞭解呢?
雞塊是大人小孩的最愛。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雞塊是大人小孩的最愛。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麥可・波倫在《雜食者的兩難》書中說道:雞塊比較像是一個抽象的物質,而不是真正的食物。反省工業化飲食模式,在將「原雞」變成雞塊的過程中,人類與物種之間的關係與聯繫被掩埋,工業化食物鏈的目的也達成了——讓世界進入了一趟「遺忘的旅程」。
在這趟旅程中,隨著工業技術的革新與進步,人類能在一定區域內突破性地提供產量倍增的食物,並創造出新的生產與消費食物方式,帶來飲食習慣的改變。工業化模式擴及農業與畜牧業的社會背景下,促成強調速度的「速食文化」得以發生。
但是當可以快速烹調的雞塊因應而生,人越吃越快、飼育場的雞越長越快…,快速的步調中,資訊越來越不透明、不對等,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漸行漸遠、形同陌路,秘密因此有了藏匿的空間。

參透危機四伏的「雞」關

跟隨著紀錄片的鏡頭,我們開始探索「雞塊是如何做成的」,揭露雞塊不為人知的秘密。蒙沛里耶市的實驗室發現雞塊具有「機械處理肉品的特徵」,也就是不屬於雞肉的天然結構,如水分、脂肪或乳化劑、骨頭碎片與軟骨組織。
塊狀的機械重組肉塊。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塊狀的機械重組肉塊。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原來業者為了降低成本,購買無骨雞肉的剩餘物 ,首先將塊狀的機械重組肉塊變成肉屑、放入大型攪拌機。但攪拌後,軟化的肉失去原有風味,所以為了重拾雞肉的外觀與風味,工廠又需要添加雞肉風味粉、乾燥處理後的高湯粉、食鹽、磷酸鹽、紅藻膠、豌豆粉及滷水等一連串添加物,比例甚至高達50% 。
繼續追溯雞肉的來源,影片中的雞塊從羅馬尼亞買肉,一路經過德國加工廠、比利時倉儲,最後來到法國大盤商,食物鏈結長達2300公里。在造訪全世界第三大雞肉供應國巴西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