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有機廚餘桶的使用方式及廚餘的製作方法





廚餘製作過程:廚餘製作過程
三層廚餘桶組裝完成,請放至於庭院、頂樓農場之通風良好的地方。
   
廚餘製作過程:1.泡開椰磚先放三至五公分打底
1.先把一塊椰磚泡水,陰乾,準備第一次先放在廚餘筒三至五公分高之份量打底吸水,泥土也可以。
廚餘製作過程:收集廚餘
2.集三至七天份最少半箱的廚餘(量多才會發酵)。
 
廚餘製作過程:將廚餘剪碎
並將體積較大的材料利用切、剪方式使體積變小,可加速腐化 。
 
廚餘製作過程:廚餘放入後需壓緊
3.將廚餘放入後,要用磚塊或木頭壓緊。
廚餘製作過程:灑上大自然基肥(生物性堆肥菌種)
壓實再灑上大自然基肥(生物性堆肥菌種),要均勻灑到,以降低異味及吸附水分,同時防止蛆蟲產生。
 
廚餘製作過程:用椰土或泥土將廚餘掩埋
4.最後用椰土或泥土,將全部廚餘掩埋即可。
 
廚餘製作過程:蓋上椰土或尼土後壓實
4-1.用磚塊壓緊、壓實、蓋緊上蓋才能確實發酵,如第一層的放後約三週降至原來的二分之一,6至10週腐化後約降至約原來的10分之一。
廚餘製作過程:2至3個月後可由底層打開取出
由3至5持續的放入約2至3個月後就可由底層打開。經2-3個月的堆積發酵,以外觀判別,其結構疏鬆,呈褐黑色,且無臭味並具泥土香氣,做為堆肥腐熟的依據。
 
廚餘製作過程:將底層蓋子打開(由四個角落逐一打開)
將反過來的蓋子打開,方便取出已腐熟的有機肥。
 
廚餘製作過程:可放入紅蚯蚓消化廚餘
也可在放入廚餘20-30天後再放入紅蚯蚓,經蚯蚓消化過的蚯蚓肥是目前所知最好的廣效性天然肥料。
廚餘製作過程:堆肥腐熟完成
結構疏鬆,呈褐黑色,且無臭味並具泥土香氣,做為堆肥腐熟的依據。腐植後用在種花種菜時,因肥份高,以加土或其他介質二至三倍以上為佳,插枝或小苗以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台灣新創 Bionicraft 用大自然的方法,讓剩食化身桌上的綠意

 
2018.05.03
 
「Bionicraft」是第二屆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的參與團隊之一。社企流編輯室透過第一線的採訪,帶讀者全方位認識 Bionicraft 團隊的社會創新模式,以及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與挑戰。

文:郭潔鈴
座落在信義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再加上一整面盆栽牆,這裡不是時下流行的咖啡廳,而是新創團隊 Bionicraft 的辦公室。
榮獲無數設計獎項,甚至曾名列美國知名媒體 Fast Company 挑選的 2017 World Changing Ideas 決選者,這間成立才短短一年半的公司,短時間內就以創新的廚餘處理產品,讓世人眼睛一亮。
步入充滿綠意的辦公空間,不難看出 Bionicraft 創辦人趙晟翔對大自然的愛好,而這份對自然、對環境的關懷,也成為他關注剩食議題的契機。(同場加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們吃不完的食物進了垃圾桶,卻送不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
大學就讀建築科系的趙晟翔,當時和剩食回收領域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卻在一次走訪掩埋場的過程中,正視到大量廚餘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問題。「我在大學念建築系時,畢業設計就是做跟環境、廢棄物處理有關的主題。那時候因緣際會去了掩埋場跟焚化廠,很驚訝地發現,其實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很大一部分的組成是有機垃圾,也就是剩食、廚餘,那些根本就還沒被煮過或吃剩的東西。」
趙晟翔指出,廚餘佔廢棄物的比例約有三、四成,是所有廢棄物類別中佔比最高的。不過數量如此多的廢棄物,回收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因為廚餘如果直接拿去燒,會造成很多環境汙染,它含水分非常高,會降低焚化爐爐心的溫度。」
廚餘含水量高達 76%,運送過程中十分容易發酵酸臭,不僅會產生較高額的運輸成本,廚餘滲水外漏也有可能汙染環境,因此大部分廚餘會送往焚化爐焚毀。然而含水量高的廚餘,燃燒時不僅需耗費更高的燃料成本,還會間接產生有毒氣體,甚至可能縮短焚化爐的使用年限。
「回收產業大部分是回收塑膠、金屬,這些東西只要純度夠高,皆可回收再投入生產;問題是,廚餘沒辦法『回收』,沒辦法蹦的一聲就變成新產品,這是個有趣的挑戰。」
除了進焚化爐或掩埋場之外,趙晟翔盼望讓廚餘和塑膠、金屬一樣,升級回收後能成為有用資源,「我們不想要把廚餘視為一個問題,我們想把它視為一個機會,試著讓廚餘更有價值。」

取材自大自然的居家廚餘處理器

為了開發創新的廚餘處理方法,趙晟翔於 2016 年 9 月創辦 Bionicraft,並在半年之後推出了第一個產品——Biovessel 居家廚餘處理器。
Biovessel 內含土壤,以及 1200 隻紅蚯蚓,使用者將果皮、葉菜等生廚餘投入後,可透過紅蚯蚓的消化、分解、排便過程,生成天然的有機肥料,過程全部依靠自然分解,無須消耗電力。此外,由於廚餘在發酵前即被分解,不會產生酸臭味,因此 Biovessel 不像一般須放在戶外的廚餘回收桶,能夠直接放在室內空間,對於沒有戶外庭院的都市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這是世上第一台可以放在桌面上的廚餘處理器,你可以把它放到室內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希望 Biovessel 可以融入你的生活,你隨時可以去看看它,甚至邊做菜邊把廚餘丟進去。」Bionicraft 的營運總監楊凱雯表示。
Biovessel 的外形十分獨特,純白色的容器乍看像是一個盆栽,近看卻又發現外觀呈不規則的凹凸形狀,宛如鐘乳石的孔洞。其實這樣的外形並非為了美感,而是為了打造最合宜的生物分解環境。
趙晟翔解釋道:「Biovessel 的形狀會這麼奇怪,是因為它是演算法跑出來的,並不是我決定這邊要凹進去、這邊要凸出來,這不是一個經考量美感的設計,它其實反映了很多(觀察),比如說蚯蚓在裡面要如何比較有效率、你丟廚餘進去時有沒有符合人體工學等等。」
構想 Biovessel 之際,由生物學家、產品設計師、建築設計師組成的跨領域設計團隊,花了 1 萬 5 千個小時觀察並歸納食物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數值,並透過演算法將實驗數據帶入,最後才完成產品的整體設計。
如此繁複費時的過程,源自於趙晟翔的堅持。「我們的靈感就是大自然,產品都是用大自然的方法,我們不希望做一個機器。」趙晟翔以空氣清淨機舉例說明,空氣汙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工業生產大量製造機器,然而廠商大規模生產空氣清淨機,讓消費者淨化家中空氣後,外面的空氣卻越來越糟,「我覺得這很弔詭,很不合邏輯。」
「我們應該要回到自然,去想如果沒有人類的話,大自然會用什麼方法解決,」趙晟翔表示,「生物機制或許不像機器這麼有效率,但它某種程度對環境是比較友善的。」

募資成功後的意外收穫

產品設計大致抵定後,Bionicraft 團隊決定將 Biovessel 放上 Kickstarter 募資平台,以測試前期消費者的反應,最後成功募得 6 萬美金(約 180 萬台幣),獲得將近 400 位贊助者支持。
問及成功募資的心法,趙晟翔坦言,行銷方法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專注在我們相信的事情,好好把產品做好,人們鐵定會肯定這個產品,而不是肯定行銷的方法。」
至於為何選擇國外而非台灣的募資平台,趙晟翔解釋道,「這個產品(Biovessel)基本上是處理生廚餘,相較於西方國家,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大部分都是吃重油、重鹽、炒過的食物,這比較不是現在這個產品想要服務的對象。」
由於熟知產品特性及消費者習慣,Bionicraft 從一開始就瞄準國外客戶為銷售對象,再加上 Kickstarter 募資成功後帶來的曝光效應,使得 Biovessel 順利打入國際市場,目前約有 3/5 到 2/3 的客戶皆來自國外。
楊凱雯表示,「Kickstarter 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募資,因為它還是全球最大的募資平台,關注它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媒體和通路商。你在上面募資成功了,媒體就會主動報導,經銷商就會主動接洽,展覽也會主動邀請。」
不過在募資平台發起專案絕非沒有風險,綜觀國內外的募資專案,募資成功後因技術問題無法按時生產,或與廠商發生糾紛等爭議時有所聞,而產品製程較為特殊的 Bionicraft,於募資成功時也曾面臨過相似的狀況。
「我們的生產方式是用吹膜的,所以才會有那麼特殊的外形,」趙晟翔表示,「募資結束後,大概 delay 了 3、4 個月,因為生產廠商一直達不到我們對品質的要求。」
面臨贊助者紛紛詢問產品進度的壓力,趙晟翔採用正面對決的方式,向客戶誠實以告,「我們就是很誠實地跟他們說我們在幹嘛,遇到什麼問題,現在怎麼想辦法解決。」直接了當的方法順利獲得贊助者的諒解,最後產品也順利地生產,化解了此次危機。

從源頭到末端皆要齊力減少剩食

創業路上,一群人一起走比較不孤單,於是公司慢慢步上軌道後,趙晟翔申請了社企流的 iLab 育成計畫,「我們覺得這個機會蠻有意義的,因為它不僅僅是新創,而是跟社會議題比較有關的新創。知道大家在做什麼、互相交流,過程還蠻有趣的。」
不僅如此,iLab 提供的課程,也能給予創業家檢視公司現況的機會,「上課之前,iLab 都會請大家『交功課』,確實有幫我們整理了各階段的想法。」
目前 Bionicraft 已售出將近一千件 Biovessel,估計去年在全世界已處理 70 多噸的廚餘,未來 Bionicraft 將持續聚焦於開發創新的廚餘處理方法,研發中的品項包括商用版的 Biovessel —— Biovessel Pro,以及可利用廚餘發電的 Bio-E。(同場加映:別把新台幣丟進垃圾桶—我們有時偷偷倒掉、懶得回收的廚餘,還有這些好商機
除了上述兩項持續開發中的產品之外,Bionicraft 將在近期推出一項新產品,趙晟翔透露道,「它會更直接的處理廚餘這件事,把廚餘變成一種材料,做成任何你想得到的產品。」
Bionicraft 將透過向合作的餐廳業者大規模地蒐集廚餘,再利用烘乾、絞碎等生產技術,將廚餘轉化成各式各樣的產品。「餐廳處理廚餘,需要花一筆錢請人家處理,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成本,如果我們免費跟他們收廚餘,他們省(回收)成本,我們也省掉(原料)成本,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正循環機會。」
致力於廚餘處理的趙晟翔認為,其實每個人都能為減少廚餘盡一份力,他笑著說道,「最簡單、最直覺的方法,就是你把廚餘吃完。」至於人類無法消化的果皮、果核等生廚餘,趙晟翔認為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韓國的廚餘秤重收費政策,或是法國的即期品強制捐贈政策,都是可以借鏡的對象。(同場加映:「買一送一」將在超市內絕跡:法國擬法打擊食物浪費、保障農民收入
「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喚起人們對於剩食的意識。」辦公室的一整面盆栽牆上,用 Biovessel 施肥的種子正悄悄發著芽,同樣地,Bionicraft 帶給人們對食物的關懷,也正悄悄地生根茁壯。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太讚的發明!台灣團隊把「垃圾變磁磚」,1小時回收50公斤寶特瓶,超強創意驚豔全世界!

每一天,全球會丟棄超過 1 億個寶特瓶,然而這些瓶瓶罐罐的回收率卻非常低,在歐洲、美國分別只有約 50%、30% 的寶特瓶會被回收,剩餘的部份不是被掩埋,就是進入海洋成為漂浮垃圾,儼然是環保上的一大問題。
為有效解決垃圾問題,並向民眾展現再生材料的可行性,台灣團隊小智研發(Miniwiz)打造出無須外接電源的垃圾回收站「TRASHPRESSO」,是全球首個利用太陽能,將寶特瓶等垃圾轉變成磁磚的移動式回收站,一小時可處理 50 公斤。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TRASHPRESSO,即「垃圾」(trash)與濃縮咖啡(espresso)的合體字,能將寶特瓶「濃縮」成六角形的塑膠磁磚,這些磁磚防水、耐用且美觀,無論作為裝飾或實用都可以,達成廢物再利用的目的。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TRASHPRESSO 最獨特的一點在於,它無須外接電源,依靠太陽能儲蓄電力即可運作,且水足跡為零,使用過的水都會過濾再次使用,讓機器到成品一樣環保
根據官網介紹,TRASHPRESSO 安裝在一個 40 英呎標準貨櫃上,可藉由貨車運至世界各地,結合無須外接電源的特性,能夠在各種偏僻的鄉村環境正常運作,為回收垃圾貢獻一份心力。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TRASHPRESSO 處理垃圾主要經過 5 個簡單步驟:切碎、洗淨、風乾、除濕及烘烤,一小時可將 50 公斤垃圾製作成富有實用價值的再生磁磚;5 個寶特瓶約能轉換一片磁磚,而它們的瓶蓋、塑膠環則可製作成 1/20 片磁磚。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圖/翻攝自 TRASHPRESSO 官網,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自 2017 年世界地球日在上海推出以來,TRASHPRESSO 已陸續在北京、倫敦、西藏等處進行展示,驚豔世界各地的民眾,今年 4 月 15 日至 22 日期間,更在米蘭設計週上展出,預計下一站還將前往北美。
文/陳建鈞
本文、圖授權轉載自智慧機器人網(原標題:影/把垃圾變磁磚!台灣團隊打造太陽能回收站 一小時可處理 50 公斤寶特瓶)
責任編輯/趙元